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运用金融政策助推集团健康发展
2017年7月14-15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主持会议并就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明确要求,马凯副总理作了总结讲话;嵋榈闹饕裰饕逑衷谙白苁榧堑闹匾不爸。
一、习总书记讲话的主要内容
这次召开的全国金融会议展现出中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胆略、气魄和格局,为中国实现"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强、经济强"的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习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科学分析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金融监管得到改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能力增强。
提出了金融工作必须要完成好三大任务,那就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四项重要原则: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第三,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第四,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做好六项工作。
第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给侧的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さ亩嗖愦巫时臼谐√逑。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要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第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
第三,要坚定深化金融改革。要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完善外汇市场体制机制。要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风险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外部市场约束。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地方政府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
第五, 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要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そ鹑谙颜呷ㄒ、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
第六,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好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扎扎实实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性教育,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进行科学谋划,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南。
二、会议精神解读
会议的核心精神,与今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家金融安全"一脉相承。国家金融安全的主线是利益,而本次全国金融会议则旨在促进新形势下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金融行业利益的协调统一。通过提振金融监管效率、规整金融市场秩序、明确金融职能引导,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为目标,以维护金融底线、助力国家战略为前提,以优化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管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完善金融之于实体的造血机制为内容,实现了中国金融改革"稳健的突破"。
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突破是历史性的,链式反应之后,中国金融生态将发生长期变化;突破又是渐进性的,中国"金融+"的内生演化将在政策指引之下稳健推进。这种"稳健的突破",于中国而言,是一种务实的选择,符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问题,合乎中国利益。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改变将会渐次发生,中国金融的成长之路将更趋健康,中国经济的逐梦之途也将由此更加阳光灿烂。
1、三大突破应时而出。
金融究竟是什么?金融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些基础性问题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始终举足轻重。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了重要答案。
第一,将金融事业定位在"国之重器"的高度。
无论从会议召开时间、参与层次,还是从会议通报的言辞之间,都能捕捉到一个信息,金融的地位拔高了。金融不仅是一个重要行业,更是国之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李克强总理则直言不讳地指出:"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地位的拔高在抬升了金融系统重要性的同时,再次明确了金融改革开放在方向性上"开弓没有回头箭",金融风险管理则在严肃性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将金融安全从技术层面提升至战略层面。
本次会议首次将金融工作主题确定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这与国家金融安全的要义相一致,即在技术性的基础上更强调战略性,在"术"的层面之上更强调"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金融安全的属性抬升无疑使得促成安全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任何所谓金融行业的"既有经验",这意味着中国金融问题的解决将更注重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协同,不以技术成败论英雄,不以短期得失论进退。
第三,将金融发展从行业维度提升到国策维度。
当今时代,金融对社会发展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金融对国家运势的关键作用不断凸显,因此,金融发展,兹事体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紧迫感,齐心协力,勤勉尽责,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改革发展"。金融发展是长期命题,注重发展,必然需要配套机制建设,正因如此,本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正式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导金融监管协调,并注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避免短视化行为"。
2、三种统筹稳健务实。
金融的增长之"术"讲究专业制胜,金融的发展之"道"则强调平衡制胜。服务实体、改革开放和风险管理"三位一体"的金融职能本身就是平衡之道的体现,而更深层次看,稳中有进的金融发展更需要贯彻、践行三种统筹。
第一,统筹改革内容与推进时序。
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容是明确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综合化经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系统性风险管控等,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关键是改革顺序的安排,既要兼顾国内基础和国际形势,更要考虑政策互动和市场心理。
过去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充分表明,稳健渐进、试点先行的模式更加有弹性、可把控、易推广。因此,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并体现了对金融改革顺序安排的统筹考虑。在监管改革方面,会议并没有推出此前热议的激进方案,而是选择了一个务实可行、高效集约的方案,在保留并完善现有监管格局的基础上,实现了监管协同机制由虚向实的转变,并强调了监管方向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重心转移。这种渐进有序的监管改革路径既有望解决当前系统性风险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又为后续综合监管引领综合经营的破局预留了空间。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会议更是直言不讳地强调"合理安排开放顺序",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三大开放政策,都将在长期稳中有进的前提下,选择"有进有退"、"短退长进"、"进退有序"的相机抉择模式,彼此呼应,短期有所取舍,长期整体协同。
第二,统筹利益总量与分配结构。
做大总量、做优结构,是金融战略作为"国策"的核心要义。就总量而言,回归本位、远离风险、避免;,才能长期做大。就结构而言,突破小我、顾全大局、激活潜力,才能全面做优。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将金融上升为国策之后,金融的利益就不再只是金融行业的利益,更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因此,本次会议再度强调了"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的引导方向,"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此外,以国家利益为本,就更需要看淡短期商业利益,注重长期发展利益,因此,本次会议再次明确了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向,"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第三,统筹金融人和金融事。
既然金融事业已经上升为国之重器,那么,对金融人的要求也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金融地位的拔高,在人的层面也有双向体现,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让行政官员更懂金融,让金融人才更懂国策,这实际上为金融国家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3、三大效应有望释放。
正因金融地位得以拔高,所以金融改革才会选择更加稳健、务实、有序的节奏,而理解本次会议,也更需要从短视的技术层面上升到长期的战略层面。我们认为,本次会议意义深远,而改变将会渐次发生,三大效应有望逐步释放。
首先,重点明确的风险管控将带来综合监管效应。
金融稳则经济稳、国家稳,本次会议提出要"整治金融乱象",这种措辞再次表明了金融监管趋严的紧迫性和严肃性,而当前监管任务落实的主要抓手则是"去杠杆"和"控风险"。本次会议强调"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阵痛不可避免,监管执行的决心不可动摇,综合监管效应将渐次显现。
其次,稳中有进的改革开放将带来长期鲶鱼效应。
将金融拔高为"国之重器",将党置于领导金融发展的核心地位,这意味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将更加不可动摇,任何利益藩篱都无法阻挡改革推进,任何市场乱象都无法干扰稳步开放。稳中有进的金融改革开放长期内将提振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走出"L型"蛰伏奠定基础。金融是一池活水,活水总会流向价值洼地。本次会议也点明了金融战略重点扶持的方向,要"做好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金融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重点方向的重要突破将带来鲶鱼效应,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三,务实有效的政策搭配将带来政策协同效应。中国经济金融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天然就有内在联系。因此,本次会议并未就金融论金融,而是注重财政与货币的内在互动,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实施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和政绩引导的同步增强将有助于政策协同效应的显现,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统筹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三、这次会议上传递出的一些重要信息
对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我们认为有七大重要信号,其中很多与此前的市场预期存在巨大差异,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会议规格"顶配","防风险"基调突出
关于本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规格,远高于以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往的金融工作会议是总理讲话,本次则是由习近平讲话,同时有五名政治局常委出席,规格空前,反映出政策层对本次会议的重视程度之高。
本次会议的一个基调是"防风险",无论是从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定调,还是从对待资本项目可兑换、互联网金融等的理性态度,都能反映出高层的"防风险"的态度。
本次会议是十九大之前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可以预计,会议中的一些重要表态与政策方针将成为"十九大"的内容。
2、从"金融去杠杆"切换到"经济去杠杆"
2016年底以来,特别是2017年4月以来,"去杠杆"的核心似乎是"金融去杠杆",特别是以银行业为重点的一系列去杠杆严监管。但此次会议尽管是"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去杠杆"的提法却是"经济去杠杆",这与市场的理解存在重大差异。
此次会议通稿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反而,通稿中关于金融部门并未表示"去杠杆",而是强调严监管。
金融杠杆从何而来?风险又在哪里?这其中逻辑并不深奥,但是实践操作起来的叠加因素就非常多。
加杠杆本质就是加负债。金融业天然具有加杠杆的动力,这是因为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金较少,需要通过主动负债吸收资金、做大资产规模来赚取利差。我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差被压缩的形势下,就更是如此。
以银行为例,一边通过负债端吸收公众存款、发行理财产品,一边通过资产端配置贷款、债券和非标准化资产,赚取利差。在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只要有利差可赚,银行就尽可能的扩大规模。
金融加杠杆,理想的情况是投向实体经济,满足实体的债务融资需求。但在实体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投资回报率边际下降的时候,资金就会回到金融体系内自我空转、自我膨胀,也就是"脱实向虚"的现象。
上述情况说明,中国高杠杆率的根源,并不是金融体系,而是在于"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等软约束主体。尽管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去杠杆方面,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但是2017年上半年"去杠杆"的重心却放在了金融部门,这很容易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形成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源是由金融部门造成的假象。
很多专家认为,金融监管的核心是"加强监管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为了"去杠杆"。去杠杆应当更多的从"本源"去着手,而不是"舍本逐末"。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中国高杠杆率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监管协调体系升级到2。0版本
本次会议明确指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业界对此有几点理解:
一是之前市场传闻的监管机构改革方案多数被证伪。此前市场预期"一行三会合并"、"双峰监管"等监管机构改革方案,但从最终落地来看,采用了最符合中国实际的方案:在国务院层面设置统筹监管机构,一行三会仍然相对独立。
二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2013年设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的升级版,从以前的"水平协调"到现在的"垂直协调",监管协调体系正式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这实际上也意味着,此前"一行三会"自行协商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有更高的层面进行统筹。
三是此次会议明确"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监管统筹将更多地集中在基础设施、统计、信息等方面,与业界一直强调金融体系应当有"统一的后台"一致。
四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是否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政策初衷考虑,应当只是将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纳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会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值得观察。
4、首次确认"机构监管"变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
在过去分业监管体系下,"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均为"机构监管",即"一行三会"仅监管自己审批的机构,这一方面导致"父爱主义",对于自己审批的机构过度溺爱,同时另一方面导致市场分割、监管真空、监管套利。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认监管模式为"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这是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层面对监管模式的改变进行确认,标志着"机构监管"将成为过去式,这是监管模式的重大转变。尽管"混业监管"从来没有被官方认可,但"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意味着,"一行三会"的监管对象必然将出现交叉,因为金融机构确实已经"混业经营"。这意味着,"父爱主义"、"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一直存在的监管问题有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5、"中小金融机构"被意外支持,"互联网金融"被意外抑制。
本次会议有一处对比很有趣,对于市场热炒的"互联网金融",此次会议持抑制态度;而对于被市场普遍看空的"中小金融机构",此次会议却大力支持。
之前,金融市场一直较为热门的互联网金融等已经成为2016年以来的热点词汇,但此次会议对互联网金融仅涉及一句"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层的表态明显负面,这验证了政府对于防风险的重视态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次会议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态度十分积极,这与2016年底以来的市场感受完全相反。此次会议中,习近平强调"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李克强指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而2016年底以来,金融机构中最受伤的是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金融机构。此次高层的表态,有望扭转"只扶持大金融机构"、"国进民退"的市场预期。
6、"资本账户开放",方向不变、节奏放缓
本次会议指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而之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说法则是,"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不难看出,前后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节奏上却已经突出强调了稳中推进,这同样符合本次会议"防风险"的基调。
我们的理解是,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时期,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态度是非;,但经历2015-2016年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波动,政府开始认识到"方向重要,节奏也重要",不再盲目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可以预期,未来资本账户开放仍然是必然方向,"债券通"等仍然会继续推进,但是对于风险较高的短期资本流动等仍然将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避免因为资本账户开放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7、历史再次重演,货币政策不会收紧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2016-2017年与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演化有极高的相似度:
第一,先通过"紧货币"防风险。2013年下半年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治理"非标"("中性货币"到"紧货币"),2016年下半年-2017年4月通过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实现"金融去杠杆"("松货币"到"中性货币")。
第二,金融监管协调加强。2013年底-2014年初,包括设立金融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国务院统筹发布107号文等,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第三,"严监管"的出台滞后于货币政策的收紧。2014年上半年出台127号文、140号文等,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出台"三三四"自查等均滞后于各自的货币政策收紧。
第四,"严监管"之后,货币政策边际放松。2014年上半年是从"紧货币"到"中性货币",货币政策放松;而2017年5月之后,则是从"收紧趋势"到"走平趋势",货币政策的一阶导数发生边际放松。
总结起来,从货币政策来看,2013-2014年的货币政策轨迹是"中性货币(2013年上半年)-紧货币(2013年下半年)-中性货币(2014年)";2016-2017年的货币政策轨迹则是"松货币(2016年8月前)-中性货币(2016年8月-2017年5月)-中性货币(2017年5月后)",而不会是市场普遍预期的"央行将继续紧货币"。
在本次会议中, 可以用四个证据来印证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变化:
一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改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中性"是在2016年四季度,之后货币政策开始持续收紧,此次去掉"中性"可能意味着没有进一步收紧的必要。
二是此次会议中多次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在2016年四季度以来非常罕见;毓死飞咸"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时期是2014-2016年,正是货币宽松时期。尽管我们认为货币政策重回宽松的可能性为零,但强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至少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可能再紧缩,因为货币政策紧缩必然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三是此次会议多次强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从实体经济融资结构看,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收紧以来,企业融资方式几乎只剩下了"信贷",这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的方向是完全违背的。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趋严,中国金融结构重回利率市场化之前、单纯依赖信贷模式将难以避免。
四是尽管此次会议没有明确提"避免处置风险引发的风险",但会议中"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爆发"的态度极为明确,特别是强化了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在这种情况,"激进式去杠杆"、";绞谐〕銮"、"去杠杆硬着陆"不可能发生。在监管已经趋严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由"中性"到"紧缩"有害无益。
四、结合交投集团实际的几点思考
作为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的省交投集团公司,我们如何利用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透露出的重要政策利好,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呢?我有如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第一,金融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货币政策继续维持稳健,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对集团持续发展是利好。集团要善用所积累的融资经验及这些年在资本市场赢得的声誉和影响力,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控制融资成本,包括置换前期一些相对成本较高的融资资金。
第二,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稳步推进股权融资,帮助一些有发展前景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债转股"方式脱困发展。我们交投不是"僵尸企业",而是有发展前景但又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我们要利用好这次会议释放出的这一政策利好,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债转股"方式,助力集团走出暂时困境。
第三,会议强调经济去杠杆,严控金融风险,要划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增量。作为交投集团来讲,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自己作为市场主体,不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骑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划清政府与企业的边界,真正把自己当成企业来办。把自己真正当成了企业,我们才能按企业的发展要求、按企业的运作规则,要求政府理顺体制、要求政府赋予企业发展应有的政策与支持。这次会议也应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比较好的契机。
第四,经济去杠杆,对象我们这种政府本身投入不足、应有的补偿机制又没完全建立起来的投融资平台企业而言,因为我们的资产负债率不断升高、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运营效益又不可能根本改观、经营现金流相对短少,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意味着我们也是高杠杆、高风险企业。现在来看,解决企业高杠杆,降低资产负债率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企业的净资产又有多种路径,比如说,可以对我们的资产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增加资产净值(当然对资产进行评估是有条件的);也可以请求政府给企业注入资本金或优质资产;还可以利用国家现在鼓励的政策,与金融机构合作实施"债转股";最后也可以通过财务运作来暂时缓解因资产负债过高的困境。解决企业高风险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加企业的现金流,特别是经营现金流,做大公司的收入规模,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一方面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增大收入规模,降低费用成本;另一方面则是政府的扶持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理顺体制、创新机制。要解决集团公司高杠杆、高风险问题,其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继续通过财务运作,解决治标的问题,延缓风险发生时间,另一个方面则是治本,那就是尽一切办法增加集团公司的净资产,同时争取省政府支持,建立平衡补偿机制。我们自己也要强化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的品质和绩效,迅速提升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通过双管其下,彻底解决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化解集团的债务困境和经营风险。目前我们利用各种财务手段运作(包括名股实债方式),将资产负债水平控制在了一个适度范围;通过一些财务方法(包括延期支付利息、依托项目借新还旧、通过特殊财政政策将财政资金变为收入、按事业单位方式不计提折旧等)改变经营收入规模过小、经营现金流不足问题。这些都只能暂时延缓问题发生时间,而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也就"债转股"方式正与多家金融机构商量,但真正意义上的"债转股"方案形成还比较困难,我们正在努力争;省国资委计划对省属企业进行资产清理,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国资委支持对我们全资及控股路段资产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合理合法地增加集团公司的资产及净资产,以有效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此外,国家鼓励支持中小银行的发展,支持保险业务发展等,我们也可积极介入相关行业,做大集团的金融板块。
- 上一篇:中国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2017/12/15
- 下一篇: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 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 2017/12/15